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糾紛進入高發期 商務部成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中心 將發布預警調查重點行業競爭與布局 17日,在首屆全國商務法律年會召開期間,商務部正式對外宣布成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中心,為我國眾多“走出去”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了解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供平臺。 中心將致力于發布海外知識產權預警信息,建立完善海外維權專家庫、法規資料庫等,開展重點行業知識產權競爭與布局調查,建立涉外知識產權重大糾紛協調處理機制,通過政府間知識產權交流機制推動知識產權重大案件的解決,提供境外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工作等。 據悉,“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實現了新的突破,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5年累計對外直接投資2289億美元,年均增長34.3%,投資分布于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達688億美元,總量位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世界第五;累計建設1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2971億美元,年均增長33.5%。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在出席中心成立儀式時致辭指出,在“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大的同時,我國的企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風險,政治、法律、文化差異等非市場風險,與匯率變化、經濟危機等市場風險共同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威脅。同時,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遭遇到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糾紛。 統計顯示,國外政府和企業對我國企業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和訴訟數量不斷增加。2006年至2010年,共有56起中國企業涉嫌知識產權侵權的美國337調查案件,僅5年時間案件總數就超過前20年的總和。2009年,聯想、華為、中興、海爾等企業已在美國26件專利訴訟中成為被告,而2009年前,上述企業在美國全部專利訴訟案件僅為31件。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知識產權在海外被侵權的事件也屢屢發生,2010年我國多個著名輪胎商標在海外被惡意搶注,“同仁堂”、“王致和”等老字號馳名商標也倍受海外侵權之痛。他說,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海外糾紛已經進入高發期。 崇泉分析認為,知識產權海外糾紛頻發,一方面由于我國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競爭和維權意識不強、欠缺經驗,不了解相關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律環境,缺乏將知識產權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的長遠考慮。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知識產權、標準意識淡薄,缺乏國際標準化制定的話語權。截至目前中國企業擁有的國際專利數量僅占全球的2%,由我國提交或主持制定的國際標準不足20項,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0.2%。 此外,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仍未消除,發達國家經濟增速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也是知識產權海外糾紛頻發的主要原因。(萬靜)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