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該再幻想能左右、引領這個市場,政府能做好的事情,是制定科學的‘游戲規則’、建設良好的法治環境。”昨日上午,在“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專題審議中,代表們熱議“互聯網+”如何健康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市人大代表盛雷鳴說:“政府更多要做的事情,是去判斷分析這個市場,然后盡快規范市場。制訂科學的‘游戲規則’,建設良好的法治環境,這些才是政府該做好的。如果沒有規則意識和法治環境,投資環境就不成熟,也會引起很多副作用,對經濟結構傷害非常大,最后或導致產能過剩。”
“從歷史發展進程上看,互聯網產業不是全靠政府布局而推動出來。”施雷代表建議上海經信部門要“大氣”一點,“我說的‘大氣’,是指例如在“BAT落地上海”的問題不要糾結。”他建議,用國際化的視野來看產業發展,相關部門要把新興戰略板建設好,為創業者們打造好的平臺。
資源真正向基層治理傾斜
“在實際工作當中,街道牽頭往往演變成‘街道磕頭’,要‘憑熟臉’協調相關部門開展工作。”昨日,在“加強基層建設,推進基層治理”專題審議會上,鮑吾英代表提出,街道在具體工作當中仍存問題。例如,資源下移過程中差異化的政策指導存“短板”。對此,鮑吾英建議街道要制定明確的“工作清單”,探索建立社區工作的“約警”制度,會同居委會、相關部門牽頭,邀請區相關職能部門溝通解決。
徐曉青代表在發言中則表示,上海的“十三五”規劃對基層治理確實有創新,以往規劃往往注重指標,現在更注重的是“人”,相信會真正惠及到社會大眾。他援引數據說,“2015年上海一般公共預算費用中城鄉社區支出超過50億元,2016年這一預算支出大幅加倍,財力和人力向基層傾斜。這說明我們今天講的不是一個‘掛在墻上’的規劃,而是實實在在的推進措施。”
提升文化軟實力
“目前上海的文化大師比較缺乏,培養大師要采用‘巴西足球模式’。政府要做的是發現大師
‘苗子’,更好地服務人才,強化大師的引領作用。”昨日,在“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明程度,增強城市軟實力”專題審議中,不少代表都指出,上海與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最大差距在于“軟實力”。
從“十三五”規劃來看,上海文化建設十分重視硬件設施投入與文化地標性建筑。對此,馬瑜代表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本土歌劇生產能力。今后兩座歌劇院建成后,如果沒有足夠的演出,結果可能是:或大量引進國外劇目,因成本很高而造成票價高;另一種可能性是場地空置或挪作他用。”她建議,本市應重視歌劇院團建設,加大歌劇生產能力。同時,上海可考慮由政府扶持中劇場和小劇場,讓多樣性劇團上演本土劇目,劇院實現可持續發展。
除了上述專題審議會外,在“促進和完善家庭醫生及分級診療制度,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專題審議,以及“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專題審議會上,代表們還提出了“醫聯體內的分級診療”以及“推進城鄉一體化”等意見和建議。
原文鏈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images/2016-01/27/A03/QNBA03BQNBA03BC20160127_h.pdf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