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潘高峰 楊潔 楊歡
編輯:呂倩雯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眺望上海未來,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已注定發生。
昨天上午,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市長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上海將以五個新城建設為發力點,優化市域空間格局。這也是“五個新城”首次寫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
按照此前公布的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新城指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目標要求是“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定位是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獨立”“綜合”“節點”,通過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未來的新城將自成一體,不是郊區新城,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衛星城。也就是說,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新城發力,如何發?怎樣新?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出謀劃策,來聽聽他們的見解。
圖說:青浦新城核心城區航拍。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突破發展瓶頸 做好頂層設計
新城建設,格局要新,首先要突破的是觀念桎梏。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認為,過去大家總習慣講“郊區五大新城”,而“郊區”的符號,正是五大新城發展面臨的瓶頸、需要解決的短板。“上海有一個傳統觀念,叫‘大城市、小郊區’。上海的郊區雖然很大,卻是為中心城區提供配套服務的空間。這樣的傳統觀念,多年來把五個新城的發展框住了,沒有充分發揮潛能。”
王振認為,未來的新城建設,既不能把它們當作疏解中心城區人口的區域,變成“臥城”“睡城”;也不能作為房地產的依賴空間,而是要通過更強大的產業功能,進一步吸引人才,特別是年輕人,增強發展活力與后勁。放眼長三角區域的版圖,五個新城的區位都非常重要。“比如南匯新城,現在是上海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有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港、杭州灣,這是非常獨特的、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的區域空間。”王振的手在空中劃了一道弧線,“五大新城面向長三角,也面向整個長江經濟帶、面向全國。這么好的空間區位,應該在上海的‘四大功能’建設中發揮作用,進而服務全國。”
今年,上海市政協已將“推進五大新城建設,著力優化市域空間格局”列入年度協商議政計劃,并啟動了市、區政協聯合調研。
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認為,“五大新城”的建設是上海未來發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戰略支點,新的功能定位決定了它們必須在精準化、差異化上下功夫。他認為,上海“五大新城”的區位特點、發展基礎不一,各自新的功能定位既要體現共性、互補,又要體現個性、特色,實現錯位發展。
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社法委副主任張毅也有類似的觀點。“上海的中心城區,現在同質化還是蠻嚴重的,大家都在集中做幾個產業,最后變成比招商條件,比政策條件,不能說是惡性競爭,但我認為并不是一件好事。”張毅認為,五大新城建設,應該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分析自身優勢,實現差異化競爭。
“差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產業基礎,比如人才基礎,比如跟長三角周邊地區能夠形成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比較優勢等等,唯有如此,未來才能更好地和長三角融為一體。”張毅表示。
探索產城融合 實現職住平衡
遠香湖畔,“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滿城”的生態基底讓人心曠神怡。“十四五”期間,這里將成為嘉定新城核心區的公共活動中心。新年伊始,遠香湖“一環三路”智慧交通及景觀提升工程啟動,正在打造上海“第一條商業示范無人駕駛線路”。
“智慧交通是撬動嘉定新城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是產城融合的一次探索。”在市人大代表、嘉定區經濟委員會主任蔡寧看來,前期新城建設以提升城市功能為主,嘉定新城核心區環境優美,但“產”的一面偏弱,“頭部企業數量較少、輻射能力不強,產業集聚效應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嘉定新城的拓展區域北部工業區是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但“城”的一面偏弱,居住、交通等配套設施有所欠缺。蔡寧代表認為,目前五大新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城割裂、職住分離的現象。
對于這種現象的存在,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胡蘇云深有同感。她認為,原來的發展格局中,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全市范圍的產城不融合、職住不平衡,主要原因是新城的產業不發達,職位缺少,從而成為產業聚集、職業多樣的中心城區的“臥城”,造成交通潮汐式人流和脈沖式交通,也帶來城市的安全隱患。
五大新城具有發展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也是上海未來發展中最重要的經濟基礎與核心競爭力。產業強、創新強,則新城強,新城發力要在形成更強的產業集聚力和創新力上首先布局發力,才能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打下基礎。
蔡寧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設立市級專項產業基金,發揮基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吸引風險投資、產業資本等社會資金共同支持新城的新興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產城融合的深化,要同步完善城市功能,從功能單一的工業園區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間轉變。
既要功能完備 也要生態宜居
很多代表委員眼中,未來五大新城的人口量級至少是百萬級。為了支撐新城的未來發展,這些人口絕不是簡單導入,而是要通過功能完備、生態宜居的優厚條件,通過增加優質公共資源配置,建設便捷交通體系,塑造新城文化特色等,吸引大量年輕人和青年人才的涌入。
朱國建、于秀芬等多位市政協委員調研發現,目前,市郊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以及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以醫療設施為例,2018年,市郊八區每百萬人擁有的二級以上指定醫療機構數量僅為6.02家,而七個中心城區平均值則為17.71家,差距接近三倍。此外,2020年,中心城區地鐵站密度為0.43座/平方公里,而郊區地鐵站密度僅為0.02座/平方公里,相差20余倍。
市政協委員王訓國也認為,唯有提高居住、交通、教育、醫療、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等配套水平,培育城市個性和特色風貌,優化居住環境,才能為五大新城創造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投資、工作、生活環境。
圖說:奉賢區博物館。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以交通為例。市人大代表王振中在奉賢工作多年,上下班通勤花費不少時間,因此格外關注五個新城的交通規劃。在王振中看來,奉賢新城應瞄準上海南部交通樞紐,打造“離開奉賢、便到世界”的便捷高效大交通體系。“作為‘新片區西部門戶、南上海城市中心、長三角獨立新城’,奉賢新城要著力增強運輸樞紐能力,構建長三角交通節點、服務上海南部地區、引領杭州灣的樞紐交通網絡,實現地區融合發展。從市級層面研究城郊鐵路、國鐵的選線與規劃預控,加快軌交15號線南延伸段開工建設。”
產城融合,住房更是繞不過去坎。市人大代表張蘊建議,由新城搭建人才租房服務平臺,整合區域內房屋資源,提供租金穩定、租期穩定的房源,確保人才安居樂業。
市政協委員沈志剛則建議,可以有針對性地規劃建設面向產業就業群體的公共租賃住房,提高新城對企業導入和人才引進的吸引力。
“還應該用好中央政策,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在自有閑置土地上建設員工公寓。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土地使用、規劃審批、建設施工、稅費減免等各方面給與優惠和支持,使中央的好政策真正在上海落地,為企業吸引人才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提升治理效能 強化政策供給
在上海重點發展“一城九鎮”時期,松江新城曾經是上海最早啟動開發的新城。
圖說:G60科創云廊。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市人大代表、松江區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許銀章告訴記者,松江區委區政府計劃從產業、交通、公共服務等六個重點領域努力實現新城發力,將松江新城建設成為“科創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不過他也同時指出,新城的打造還需要制度創新的支持。
“目前區級政府的行政管理權限非常有限,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方面,自主權太少,前期工作流程長、手續繁瑣、環節多、節奏慢。”許銀章舉例,比如在規劃層面,有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編制與評審等,即使非常順利,也要花兩三年時間。進入建設報批階段,還需要項建書、工可、初設、征地、動遷等環節,又要幾年時間。
許銀章認為,以往的辦事效率已不符合新城發展要求,應該進一步加大獨立城市建設的制度創新和供給。“實際上,上海對這方面是很有經驗的,這幾年對社會資本投資的審批制度改革非常成功,政府投資也可以參照借鑒。”
市政協委員王訓國同樣對政策創新制度供給有所期待。在他看來,亟待制定鼓勵引導人才向郊區新城集聚政策,制定加大向郊區新城傾斜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同時,要研究激勵大型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如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三級甲等醫院、大型演劇場館等向郊區新城轉移的政策。
為了做好這些工作,王訓國認為,需要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郊區新城建設涉及的審批管理權限等,讓新城真正成為具有獨立決策能力、具有競爭力的綜合性城市。
上海正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之都。市政協委員胡蘇云認為這也是一個契機。“過去,新城發展各方面均落后于主城區,借此數字化轉型期,新城可以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她建議,在新城建設中加大數字化應用和利用數字化推進聯絡,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產業、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政府數字化治理效能,成為數字城市先行先試的新城區。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