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降低引起了業內人士的爭論。廣州奶協會長稱,標準降低是從國情出發的說法站不住腳,而是照顧了乳企低價收購奶源占有市場。內蒙古奶協秘書長稱,乳業標準的降低不會損害民眾健康,而是從國情出發保護奶農。
按照我國最新奶業安全標準,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遠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卻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
關于牛奶標準的爭論,已不是第一次。2010年新的奶業國標一出臺,就被指存在嚴重后退,尤其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在乳業這個敏感的領域,更加讓人不安。現在終于有業內專家站出來,指出這個標準太低,由此引發公眾關注和討論,自然也是好事。牛奶的標準是個科學問題,消毒方法、營養成分、細菌數量這些東西,一般人還真拎不清。但是,食品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國標的制定,雖然專業性很強,但也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
然而,目前關于乳業標準的討論,表面上看很熱鬧,卻只是不同立場的專家在隔空打嘴仗:一方像在為消費者說話,炮轟國家標準被少數奶業巨頭把持;一方以保護奶農為由,強調要從國情出發,好像各有各的道理。還有另外的科普作家,從專業角度,指責炮手只會放炮,但科學水平不高,缺乏基本常識。
我們不去推測不同專家的動機,不管他們代表誰的利益,從這些爭論中,至少可以確認的是:我國現在的乳業國家標準,與國外普遍水平相比,確實是很低的,而且新標準又比原來后退了不少。其中,生鮮乳允許的菌落總數,與國外相差20倍,這顯然不太容易理解。是國外要求太苛刻,還是我們的消費者身體好,能抗得住更多細菌?說標準降低不會損害民眾健康,也很難令人信服,消費者紛紛轉向洋品牌,到境外代購奶粉,已經在用腳投票。
所謂國情論和保護奶農的說法,其實也是參與標準制定者的一面之詞,已經為反方所批駁。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和細菌數量,與奶源有一定關系,但主要是奶企的生產流程和加工方法決定的,因此,主要責任并不在奶農。“如果執行更高標準,七成奶農將殺牛”的說法,更沒有什么依據,倒像是危言聳聽。
國家標準有點像一個行業的“法律”,具有強制性,是衡量產品是否合格的依據,標準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成本和消費者所能享受產品的質量。因此,乳業標準比國外低很多,是不正常的,需要追問。不過,行業標準的制定,需要相關知識和生產經驗,標準制定由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牽頭,也是一種慣例。因此,奶業巨頭參與標準制定,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國家標準由龍頭企業負責起草,因為它們是行業的標桿,有更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標準應該更高更安全。如果在個別企業主導下,標準被越拉越低,結成了“低質同盟”,就形成了另一種壟斷,背離了促進行業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初衷。
為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標準的制定也要公開透明,也要有公眾的參與。一項國標的出臺,應當是企業、政府監管部門、消費者三方博弈的結果,固然離不開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參與,但顯然不能由企業包辦。企業既是規則制定者,又是規則執行者,不符合基本的“立法”原則。
在關于乳業標準的爭論中,目前只見不同陣營的專家爭得不可開交。主要的奶業巨頭,選擇了悶聲大發財,面對記者的詢問,以“開會”等各種理由推脫;處在產業鏈上的廣大奶農,是否因新標準獲益,也不得而知,他們只是被代表和“被保護”的對象;相關監管部門,也穩坐釣魚臺,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句,新標準不會損害民眾健康。與標準有關的各方中,最缺少發言權的,就是分散的消費者,他們的意見,大部分成了“沉沒的聲音”。因此,要讓牛奶標準合理起來,還要想辦法提高消費者的博弈能力。消費者太分散,政府監管部門應該維護他們利益,影響標準需要專業知識,應該有獨立的專家和社會組織替他們發聲。只有這樣,標準制定才不會被個別企業所“挾持”。(丁永勛 張軍瑜)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