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黃浦·新加坡國際法律服務實務研修班的19位學員已全部完成他們在新加坡的課程。過去的2周里,學員們對新加坡的法律界進行了全面的學習并開展了充分的交流,對新加坡司法體系及稅務體系有了直觀的感受,對新加坡在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商事仲裁與調解等重要業務領域也有了充分的了解。新加坡以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強大的法律職業隊伍保障了自身的快速崛起。在與新加坡本地律所的互動中,學員們深切感受到中新法律界之間的合作大有可為。
新加坡最高法院參訪心得——現代司法與綠色建筑的完美結合
—上海邦信陽律師事務所 合伙人 趙亮波
新加坡最高法院于2005年遷址于新大樓,該建筑坐落在新加坡河的北岸,建筑的鮮明特點是內部顯現大量的鋼筋以及大塊透光玻璃,以傳達法律的鐵面無私以及法院的透明和開放的形象。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新加坡推行的無紙化辦公,通過數字化系統減少紙質文件,提高工作效率。這種轉型響應了全球節能環保的呼喚,也為其他國家的司法系統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歷任首席大法官對新加坡司法的深遠影響。第一任首席大法官Wee Chong Jin(黃宗仁)奠定了司法體系的基礎,而Yong Pung How(楊邦孝)則通過引入信息技術、簡化審理流程等措施推進了制度的現代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司法系統對于公眾參與的重視。任何人在著裝得體的情況下都可以參觀和了解新加坡最高法院。
總之,新加坡最高法院不僅是法律建筑的現代典范,更代表了對法治精神的追求與綠色環保的承諾。
成為國際仲裁中心所需要具備的要素
—上海邦信陽律師事務所 合伙人 鄭成績
作為一名專注于涉外商事爭議解決的律師,從我們對麥士威國際爭議解決中心、新加坡最高法院的參觀,以及與新加坡各大律所律師同行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建立一個國際仲裁中心,以下要素必不可少:獨立和中立;先進的法律和法規框架;專業且國際化的仲裁員人選;先進的仲裁設施和技術支持;國際聲譽和優勢。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企業更多地“走出去”,建設一個位于中國的國際爭議解決中心,具有現實的需求。上海成為全國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試點地區之一。相信對標國際一流水平,能使上海向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這一目標更近一步。
愿景與挑戰——商事調解的域外借鑒
—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 合伙人 李靖祺
團隊參加了作為2024新加坡公約周的活動之一,“調解的未來——對國際調解能力標準的承諾和挑戰”的討論會,討論會組織了來自新加坡、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資深調解人、調解法專家、調解研究所成員等,就調解領域的發展、是否需要調解能力的國際客觀標準以及這種客觀標準是否可以實現、國際調解界如何形成合力推進調解共同體的發展等多方面展開討論。新加坡致力于通過各種措施鼓勵調解的應用,制定了司法調解指南,確保各方理解調解的價值,并鼓勵在文化上接受調解作為一種更優選的爭議解決方式。來自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調解中心的副秘書長姚君毅也參與了討論,介紹了中國的調解實踐及未來展望。
調解不僅僅是一種解決爭議的工具,它也是一種構建信任、維持良好關系以及促進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的方式;這次交流會為我們對調解程序的構建、調解的司法確認、國際商事調解機構建設等多個方面提供了域外借鑒,也為我們涉外法律服務建設中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提供了更多思路。
法治創造繁榮:談新加坡法律體系與商業環境
—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 合伙人 黃陽陽
考察新加坡的法治建設是本次研修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們學習了新加坡律師公會的主要定位、新加坡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的運行情況以及新加坡國際商事法院、新加坡律政部的主要職能,深切感受到新加坡法律體系服務社會和持續創新的精神。面對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挑戰,新加坡法律界不斷探索新的法律領域和爭議解決機制,如電子商務、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等。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以其高效、嚴格、專業和創新而著稱,為新加坡的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是一個通過法治實現社會和經濟全面發展的成功案例。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法治和繁榮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法治的陽光下,繁榮的花朵才能絢爛綻放。新加坡的法治精神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也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典范。
開放與創新:新加坡國際法律服務體系考察與啟示
—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 合伙人 張宇晴
新加坡律政部(“律政部”)是新加坡政府的重要部門之一,主要負責法律事務的管理和法治的推動。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小、沒有太多自然資源的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吸引外國投資。因此,法治的透明和開放尤為重要。律政部在推動法治開放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包括通過不斷的法律改革,確保法律體系的現代化和適應性,增強法律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并積極參與國際法律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推動法治的國際化。麥士威中心是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的代表性機構,專門為國際仲裁和調解提供高效的服務,包括提供會議室、技術支持和行政服務,以滿足不同規模和類型的爭議解決需求。
我認為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法律職業團體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完善仲裁基礎設施、提高仲裁效率,進一步開放法律服務市場,吸引國際人才和業務,制定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支持法律服務業發展等。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