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律協會長建議設立國家律師學院 全國律協會長稱中國律師國際地位為中上水平 全國律協會長稱律師業受到金融危機影響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于寧接受央視《中國法治報道》“小撒探會”專訪。于寧再次建議設立國家律師學院,并建議法學院校開設律師學專業。于寧委員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時中國律師應當有所作為。 以下是采訪摘錄。 于寧:建議設立國家律師學院 法學院校應開設律師學專業 撒貝寧:我在采訪全國政協委員、段祺華律師時,了解到他提了一個提案,就是律師培養應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這種高度來談,我不知道您是否認同他這個觀點? 于寧:我對這個提法非常贊同。去年我也有個提案,就是關于國家律師學院的建議,因為律師作為推動民主法治的重要力量,雖然他的職業形式不是公職人員,而是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我們國家叫自由職業者,就是社會專業人士,不是公職人員。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這部分人如果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法治民主,國家應該從戰略角度來考慮他們的政治素質、綜合能力的提高。國家應該納入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來考慮,為他們創造條件,搭建起平臺,加快這方面的培養。我去年也提了要建立國家律師學院,今年沒有重復提,但是我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反映意見。 撒貝寧:您覺得咱們的律師學院的培養,主要是側重于哪些方面? 于寧:我講的一個側重問題就是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不僅是學歷教育,法學教育現在據說有幾百所,但是法學院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律師學這樣的專業,我跟高校呼吁過,我說你這個學校教育應該為社會服務,律師現在是個熱門,是學法學的年輕人很向往的職業,應該有律師學這樣的專業,但是他沒有。我們的律師學院我想側重于高端的,進修性質的這個角度,比如像那些除了法學知識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相關的,比如搞專利、搞知識產權、搞反傾銷、搞金融,都需要一些相關的邊緣的、臨近的一些學科,如果有律師學院可以比較系統地解決這個問題。 于寧:應對金融危機 律師大有作為 撒貝寧: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您覺得律師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律師怎么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企業抵御金融危機? 于寧:那么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根子上就是過度的信貸消費金融衍生工具缺乏監管地濫用等等,造成了今天這樣拖累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打亂了經濟秩序,資金鏈中斷等等。這里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監管和法律方面的缺陷。法律職業人要更多地研究今后在經濟運行、社會發展怎樣避免類似的問題。中國律師也在考慮,前不久我們好幾個專業委員會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今后如何避免,現在出現問題怎么防范。當然律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身作為高端服務業,也受到這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的影響。 律師我覺得應該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給政府發揮作用,政府如果有很好的法律顧問,有律師幫他把握,幫他在決策方面提供參考的意見是非常好的。第二我覺得可以幫助企業,幫助企業規范他的交易行為,幫助企業安排好他的包括兼并、收購、破產,安排好企業的重組、治理、調整等等。前不久,浙江省提出給企業做法律體檢,法律體檢就是剖析這個企業法律存在什么缺陷,什么問題,可能有什么風險。這都是很好的做法。另外律師還應該在促進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環境,為經濟發展運行提供一個很好的社會氛圍。 于寧評中國律師國際地位:中上水平 撒貝寧:作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的會長,您如何評價中國律師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 于寧:總體來說我覺得綜合素質、業務素質算是中上吧,我們別把話說滿。 撒貝寧:您怎么評價在這兩三年當中中國律師在國際上的表現? 于寧:我個人覺得,中國律師能夠走出國門去,為我們的企業從事法律服務還是很少的。中國的企業家和國外企業家不一樣,國外的跨國公司當他到境外去投資的時候是希望投資目的國的律師來從事服務的,但中國企業家往往第一委托人是本國的律師。我今天上午還跟幾個企業老總說,你們用不用中國的法律顧問?但總的來看我們這種意識不強。 撒貝寧:那在您的理想狀況當中,中國律師未來在世界上的地位,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應該掌握多少話語權? 于寧:我覺得我們的律師發展目前還是剛剛擺脫了幼稚,在逐步走向成熟這個階段。應該說律師現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發揮的社會效應是非常好的。但是同時律師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他本身除了社會效應以外,從產業角度也應該有個考量標準,我們現在還不行。北京律師創造的GDP產值能夠達到北京市GDP總量的大概近千分之八九左右,不到百分之一。那么全國平均的數字很低,而在發達國家,美國達到1.8,非常高。 律師代表提出:尊重老百姓訴權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現 法制網 席鋒宇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巨大的歷史進步,同時,也產生和累積了諸多的社會矛盾。如何科學地解決這些矛盾,最大化地維護人民群中的合法權益成為當務之急。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這是對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提出的新要求。記者就此內容采訪了幾位律師代表,大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社會變革百姓利益訴求增多 廣東省律師協會秘書長陳舒代表說,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公民都擁有許多屬于自己的合法權利。而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就需要表達出來,這就是利益訴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利益格局逐漸呈現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沖突顯性化等特點,因此一些矛盾也開始大量產生。如何在這種矛盾處理解決中維護好百姓的利益訴求是每個政府都該思考的內容。" 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云代表說,目前,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一個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與調整,一方面給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帶來了巨大活力和機遇,另一方面也必然產生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在社會中又存在著各種群體,而一些群體往往由于處于弱勢,產生許多困難。就業、醫療、教育、分配等涉及民生的問題往往成為矛盾和沖突最為集中的領域。如果不能積極引導群眾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去解決這些矛盾,往往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主任楊偉程代表說,過去的矛盾糾紛大多是婆媳吵架、鄰居紅臉、民間借貸之類的民事小糾紛,而現在的矛盾糾紛,很多是由于利益紛爭造成的,比如勞資糾紛、土地問題、環境污染、物業管理矛盾等。矛盾糾紛呈現出復雜性、群體性、反復性,單憑一個部門難以解決。而老百姓在合理進行利益訴求時,最怕遭遇相關部門之間"踢皮球",最怕"跑斷腿"。 報告充分體現政府依法行政理念 陳舒說,看到報告中出現的這句話,心里覺得特別欣慰。"這一直是我們法律人希望在維護社會穩定中實現的一個目標。總理在報告中特別指出這句話的背后,說明政府意識到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說明政府進一步樹立了依法行政理念。 "報告中有一段內容,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韓德云代表首先拋給記者一個問題。"就是'要推進政務公開,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其中關于表達權的提出是個不能忽視的亮點。"他說,"而尊重人民群眾的表達權和引導群眾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的內容正好相呼應。"他介紹,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四個機制:一個是矛盾的調整機制、一個是利益訴求的表達機制、一個是權益的保障機制、一個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協調機制。這里面也提到了百姓"表達權"。他說,尊重百姓的表達權,才能認真傾聽其利益訴求,才能幫助其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也是政府推進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體現。 暢通百姓利益訴求渠道 "目前百姓利益訴求的渠道還不夠暢通。"楊偉程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樣就容易形成群眾把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集中在上訪和信訪上,甚至是采取更加極端的方式。" 韓德云認為,現在維權成本比較高也是百姓不愿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利益訴求問題的原因。 陳舒建議,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的一個重要保證,是要暢通百姓訴求的途徑,建立起更加方便快捷的訴求渠道。涉及到和百姓利益訴求有關的政府機關、人民調解、仲裁機構、律師行業應該拿出更多的責任心,真正幫人民群眾解決問題,實現自己的合法權利。 楊偉程建議,要加大宣傳百姓通過法律維權的意識,同時要繼續加強普法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制觀念。還要加強各級政府的行政復議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復議為民,依法高效處理行政復議案件。"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引導群眾理性合法的表達訴求,最根本的還是要減少和克服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情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韓德云說,要引導群眾通過理性合法的途徑去解決利益訴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需要行政部門、法律工作者、包括人民群眾互相配合、形成合力的系統工程。他建議國家應該拿出專項資金,推動和促進法律援助這種公益性事業的發展,完善法律援助的制度建設,真正打通百姓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公益渠道。 |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