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上海市司法局指導、上海市律師協會主辦的“無問西東”主題沙龍2025年第二期線上直播圓滿舉行。本期活動由上海律協特邀會員工作委員會承辦,上海律協特邀會員、國際商會爭議解決業務北亞地區主任、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黃志瑾以《爭議解決年度行業國際觀察——以ICC案件數據為視角》為題,分享了2023-2024年國際仲裁與替代性爭議解決(ADR)領域的最新動態。
作為上海律協打造的特色品牌活動,“無問西東”系列沙龍始終致力于為法律從業者提供國際化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結合的交流平臺。本次直播吸引了近千名法律行業從業者在線參與,共同探討國際仲裁的全球化趨勢、行業變革及中國機遇。
全球仲裁格局:
亞洲領跑,新興市場潛力釋放
黃志瑾博士指出,國際商會(ICC)2024年新收案件841件(含10件臨時仲裁),標的總額達103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ICC案件覆蓋136個國家/地區的當事人,仲裁地分布于62個國家的116個城市,凸顯其全球性特征。
然而,對比亞洲仲裁機構近年井噴式增長,傳統國際仲裁機構增速趨緩。她強調,亞洲不僅是國際仲裁的現在,更是未來,中國、印度及東盟國家的爭議解決需求正重塑行業版圖。
大額爭議與效率革新:
標的分化下的程序優化
通過分析ICC案件標的,黃志瑾博士展現了其中呈現的兩極分化現象:2024年,單個案件標的從不足1萬美元至530億美元不等,建筑工程與能源領域占比超50%,成為大額爭議核心戰場。與此同時,小額爭議處理效率持續提升——2017年推出的快速程序(標的300萬美元以下自動適用)在2023年受理量達189件,占ICC案件總量近1/4,這意味著程序簡化與成本控制推動國際仲裁普惠化,傳統“高端化”標簽正在打破。
仲裁地選擇:
實體經濟驅動新興樞紐崛起
黃志瑾博士提到,2023年ICC案件仲裁地前十,其中巴西圣保羅、阿聯酋阿布扎比等非傳統金融中心首次躋身前列。她將此歸因于“全球仲裁友好環境趨同”及“實體經濟區位效應”,即“一帶一路”倡議、非洲一體化等戰略推動新興市場交易激增,本土爭議解決需求催生區域仲裁樞紐。黃志瑾博士指出,中國城市依托龐大實體經濟基礎,有望在下一階段國際仲裁發展中占據重要席位。
行業多樣性突破:
女性仲裁員比例十年翻四倍
性別平等成為本次分享亮點。2023年,女性在ICC仲裁員群體中占比達29.7%,較2010年的7.2%增長超四倍,其中40.6%由ICC主動指定,31.7%擔任首席或獨任仲裁員。黃志瑾博士表示,機構推動與行業意識覺醒共同促成這一變革。
女性仲裁員不論是在首席、獨任、邊席仲裁員,以及緊急仲裁員中都越來越獲得指定。多樣性不僅體現公平,更提升裁決視角的全面性。
行業挑戰:
效率與公信力的平衡術
針對“國際仲裁效率低”的質疑,黃志瑾博士則以數據回應:2023年ICC裁決核閱流程僅導致7件案件延期,快速程序則實現“零延誤”。她強調,機構監管與仲裁庭自主權的平衡是關鍵。ICC通過標準化核閱流程、嚴控仲裁員延期等措施,在保障裁決質量的同時提升時效性。
活動尾聲,黃志瑾博士總結道,目前爭議解決行業的結構性變革——標的多元化、區域多極化、程序柔性化、群體包容化構成四大趨勢。她鼓勵中國法律從業者以全球化視野把握機遇,助力本土仲裁與國際生態深度融合。
分享結束后,直播間聽眾們積極互動,圍繞快速程序、促進性別多樣性具體舉措及仲裁地選擇等多個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在全球商業環境日益復雜、爭議解決需求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國際爭議解決行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國際商會(ICC)的年度案件數據為觀察行業趨勢提供了寶貴的全球洞察切面。本期“無問西東”線上沙龍通過詳實的數據與前瞻性分析,為法律從業者提供了寶貴的戰略參考,也為中國爭議解決國際化注入了新動能。
未來,上海律協將繼續以“無問西東”主題沙龍為平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敬請期待!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