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市律協國際貿易與反傾銷業務研究委員會在市律協第一會議室舉辦紀念仲裁法頒布二十周年暨仲裁制度創新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上海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上海市法學會仲裁法研究會、復旦大學的專家和教授,與廣大律師一起就仲裁法的意義和實施經驗,以及仲裁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創新等方面進行研討。本次研討會由國際貿易與反傾銷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趙平律師主持,市律協會長盛雷鳴作總結發言。
趙平律師首先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背景。1994年8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建立了中國的商事仲裁制度,為解決民商事糾紛開拓了一個新的途徑,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的法治化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本次研討會將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依法治國的要求,結合上海四個中心和自貿區建設的背景對仲裁法頒布二十年來的經驗進行總結,對仲裁制度改革和創新進行研討。
復旦大學陳治東教授從三個方面解讀了仲裁法的意義:一是去除了我們長期存在的仲裁的行政色彩,二是確認了仲裁的一裁終局制度,三是確立了仲裁協議的獨立地位。同時陳教授也指出了仲裁制度應當進行改革,以更加適應當前的形勢以及仲裁發展的需要。
上海仲裁委員會陸春瑋副秘書長從仲裁機構的角度來談體會以及對仲裁法修改的建議。陸春瑋副秘書長認為,這二十年來,我們國家的仲裁制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漸地向國際商事仲裁的同行做法靠攏;二十年來我們國家的仲裁制度,包括各個仲裁機構,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94年仲裁法頒布以后仲裁機構由最初的7家發展到如今的二百二十多家,受案量也有了巨大的突破。同時,仲裁面臨的問題也很嚴峻,需要對包括仲裁協議的效力界定、緊急仲裁庭制度的認可、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方式等方面,在未來改革中加以完善。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黃文副秘書長認為,首先,法院對于仲裁的司法審查、執行、監督不斷地給仲裁營造了更好的環境,促進了中國仲裁事業的規范、健康、高速地發展;其次,仲裁實踐進一步提升的主力還是國內眾多的仲裁機構,這些機構在20多年的實踐中不斷地改進仲裁程序,完善仲裁規則。最后,黃文副秘書長從上海貿仲的視角來看我國仲裁實務的發展。他認為,隨著自貿區的建立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性案件的受理已經成為常態,并且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上海市法學會仲裁法研究會方雄會長表示,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好的時機,已經有二十年的基礎,并且現在進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階段,有比以前更好的機會來推進仲裁的發展。因此要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仲裁機制的創新進行更深的思考。方會長提出將來的仲裁制度改革應去“三化”:行政化、訴訟化、本土化。
上海律協國際貿易與反傾銷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杜愛武律師從律師行業的角度談了仲裁法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指出在仲裁機構的建設方面,目前缺少領先的仲裁機構,同時也提到了仲裁員的考核和專職仲裁員的建設問題。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劉京副秘書長則從境外仲裁機構的經驗來看中國的仲裁制度。
新加坡立杰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鄧壁君律師總結了新加坡國際仲裁的經驗。首席代表楊力行律師、
新加坡瑞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葛黃斌律師等也作了主題發言。
市律協會長盛雷鳴在總結發言中指出,上海自貿區仲裁機制的創新必將成為中國仲裁改革的趨勢,因此律師對仲裁這個領域必須有所了解,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都有助于增加律師對于仲裁的認識。現在的律師對仲裁實務了解不夠,應當加大對上海律師仲裁業務的培訓力度,把這些工作落實將有助于仲裁事業的發展和上海律師仲裁法律市場的擴大。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