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11月21日下午,上海律協律師學院、公司與商事業務研究委員會合作舉辦公司與商事講壇系列講座之“互聯網技術在律師工作中的創新應用研討會”,邀請到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運營經理熊濤、“贏了網”聯合創始人王剛擔任主講嘉賓。上海律協公司與商事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曹志龍律師擔任主持,200余名律師參加。
一、研討背景及主要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推廣,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工具給各行業不斷帶來變革,法律業商業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熊濤認為,在互聯網革新時代,律師事務所運營模式主要面臨以下幾類新問題:
第一,業務營銷模式出現新需求。由于不再對法律行業一無所知,律師如今所面對的客戶已打破過去信息不對稱的常態,更傾向于選擇體驗式營銷服務。在與律師事務所正式建立合作關系前,常會有相對長的客戶體驗期,需求的服務模式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要求轉化。另一方面,律所營銷模式也在逐步發生改變,更多客戶通過社交媒體和口碑傳播領域獲取律所營銷信息,這也給律所營銷模式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律師事務所管理模式不斷面臨新挑戰。律師單兵作戰的時代已逐漸過去,團隊化是如今律師服務模式的大趨勢。因此,律師事務所迫切需要更為扁平化的管理制度和更健全的知識管理平臺,以增強內部知識分享和項目協作能力;
第三,律所需要新的工作模式和技術團隊。當今市場對律師的專業化分工要求愈發提高,且傳統律師人才已無法勝任產品研發、大數據、信息化等工作。在這些領域,律師事務所需要既專業同時也對法律行業熟悉的綜合性、創新型法律團隊和法律人才。
二、互聯網技術在律師行業的應用及變革
熊濤經理指出,中國的法律服務收入和所占GDP比例都低于美國數倍甚至數十倍,這并不是律師專業能力的差異造成的,而是因為國內尚存在大量未開發的法律市場。而現有的營銷模式難度大、成本高,無法較為有效地開拓這些市場,難以讓律師在業務上有質的突破。因此,律師業需要使用更多的效率工具、創新模式和標準化產品。而這正是將互聯網工具應用于律師行業的最大意義:提高律師工作效率,而非改變律師業本身。互聯網在律師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構建律師事務所知識分享社區,增強知識管理能力。知識是具有可共享性的,且律師工作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大量文件,有很強的可借鑒性和可繼承性。然而,傳統的紙質文件歸檔制度更多只是律所的形象工程。在律所員工之間,尤其是不同團隊的律師之間缺少知識分享途徑,導致了大量重復勞動。律師事務所引進在線知識分享社區的最大優勢在于全體內部人員能夠在線共享所有的智力成果。在強大的IT后臺支持下,建立統一的知識分享平臺,使得知識管理不再只是一句空話亦或是冰冷的卷宗室,而是能夠創造環境讓律師能獲取、共享、使用律所內部和外部的知識信息并整合到律師服務中去,最終提高律所整體創新能力的高效工作制度。知識分享社區的價值在于通過數字化和知識化將大量無序的信息有序化,為律所員工提高知識共享的環境,改善服務質量,同時增加律所的知識儲備,將個人知識上升為律所知識。這樣不僅能減少員工離職造成損失,還能為年輕律師獲取前人積累的知識提供渠道。
第二,提高項目管理與團隊協作能力。“協同”是律所管理制度革新的關鍵詞,亦是律所工作效率的重要標準之一。如今多數律師還在長期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與客戶、同事溝通。這些過時的交流工具有著共同致命的缺陷,即溝通過程和成果無法被保留,更無法被繼承。一旦發生人事變動或者其他突發事件,將無法還原出每個環節的溝通痕跡和成果,嚴重降低項目工作效率。部分律師事務所已經通過引入互聯網團隊協作工具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團隊協作工具能將項目分解為各個具體環節并分配給相應人員。每一環節的人員分配、完成進度、完成時間、延誤程度和延誤原因等都能以數據的形式被同步在互聯網系統中,同時把與項目相關的常用模板、行業案例、政策法規及已提交給客戶的文件保存在線上的文件夾中,便于隨時調取和查閱。這不僅使得跨時間、跨地域的協同辦公成為現實,更能最大程度降低因人員變更而產生的交接成本。
第三,開拓新型營銷模式,推動律師事務所客戶精細化管理。傳統律師營銷模式多為人際營銷或少部分聲譽營銷,這樣的營銷模式不僅沒有可借鑒性和被復制性,尤其對于青年律師來說更是難上加難。而互聯網技術在營銷領域的引進使得律師能夠通過信息化方式調查市場格局,了解潛在客戶的需求,并將擴展客戶過程分為初步溝通、見面拜訪、確定意向、正式報價、商務洽談和成交六個環節,并在線記錄全部擴展過程。此外,按照客戶的類型、地域、規模、行業等進行劃分類別,并將營銷成功的客戶案例進行復制、信息化總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客戶信息數據庫。熊濤經理以泰國的一家酒店為例介紹客戶信息數據化的作用:任何客戶只要入住過酒店,包括入住時間、點過的菜名、偏愛的口味、其它特殊入住要求等全部信息就會記錄在數據庫中,為以后的服務提供參考和幫助。
第四,探索法律新職業,拓寬律師就業前景。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在律所中得到應用,使得律師行業對IT、營銷等領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律師事務所的人員結構不再只是合伙人—律師—助理,今后將大量出現法律知識工程師、法律程序分析員、業務支持律師、法律科技人員等一系列新興職業。這不僅豐富了年輕律師的職業選擇,對于法律行業日趨復雜的就業形勢也有著重要意義。
三、互聯網技術在律師行業應用的難點和障礙
熊濤經理提到,根據2007年深圳律協的統計數據,71%的律師事務所主任認為互聯網管理系統有著重要作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認為費用太高需要謹慎看待的占10%;認為無太大用處的僅占1%。然而八年過去,能夠良好運用信息化工具的深圳律師事務所卻不超過十家。這是互聯網技術在律師行業應用的難點所導致的,主要存在以下幾類:
第一,互聯網雖然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呼風喚雨,在法律行業卻剛剛起步,不少律師還未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
第二,律師已習慣數十年的傳統工作模式,相當一部分律師還處于排斥使用互聯網工具的階段;
第三,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團隊協作工具、知識管理制度的運用在公司化律師事務所更易得到推進,而對于當前占業內多數的合伙制律師事務所來說,尚有不小難度;
第四,基于信息保密和成本控制的考慮,大部分律師事務所管理者還未下定決心建立互聯網制度和信息化專業團隊。
要解決上述難點和障礙,需要向維基百科等平臺學習,激勵員工分享自己的優質知識,并建立靈活的知識管理安全保密機制,同時推動內部知識體系建立,加強律所內部協作能力,擴寬溝通分享路徑,最大程度優化工作效率。
四、互聯網法律電商的發展前景
2015年11月11日,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這家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為載體提供在線法律信息服務的公司2014年營業額突破2.45億,服務超過1000萬個人用戶。百事通的成功標志著互聯網在律師行業誕生了又一新產物----法律電商。
“贏了網”聯合創始人王剛認為,法律電商的成功之道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產品標準化、數量化的優勢,同時結合法律服務“低頻、高客單價、半剛需”等特點,使客戶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更快速便捷地獲得符合逾期的標準化產品。相比傳統律師服務,法律電商節省了用戶在分類搜索、信息獲取、議價等環節的時間成本,使用戶能夠獲得最及時的專業法律服務。
當然,法律電商的運營模式真正達到成熟還需要很長的路,與近期火爆的在線叫車、在線醫療等領域相比,律師服務仍有著很強的特殊性。
上海律協理事胡光認為,傳統的互聯網在線平臺如網上購物、網上叫車等,在用戶付款時服務就已經完成,服務的內容、質量、數量也都已確定,然而客戶在簽訂聘請律師合同并支付律師費時,服務才剛剛開始,不可相提并論。此外,律師服務的質量標準也極為多元化,相比網購以產品質量、價格為標準,在線叫車以地理位置、時間為參數,律師服務的評價標準更為復雜,甚至一紙勝訴判決也未必就是給律師服務打滿分的保證書。因此,法律電商的未來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探索創新。在保證律師行業穩定、有序的同時,挖掘更大的市場,謀求共同進步與發展。
(注:以上嘉賓觀點,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供稿:上海律協公司與商事業務研究委員會
執筆:張浩然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