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冠病毒”疫情發展及對中國跨境投資影響概述
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范圍的高度關注,人們的正常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秩序也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盡管目前我國多個城市多日維持零新增確診病例,截至2020年3月5日24時的數據顯示,我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降至143例(累計確診病例80,552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降至30例、而新增疑似病例降至102例(上述數據不含港澳臺地區數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通報的累計確診病例分別為104例、10例和44例) [1] ,我國大部分省市也陸續開始有序復工,新冠病毒疫情在國內逐漸呈現相對可控態勢。然而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卻表現出蔓延趨勢,同樣是截至2020年3月5日統計的數據顯示,境外78個國家累計確診病例17,637例,其中亞洲和歐洲受疫情影響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呈現出疫情區域性的爆發態勢。隨著此次疫情“此消彼長”的趨勢,新冠病毒疫情蔓延進入第二階段。
縱觀我國過去一年的對外投資經濟數據,根據商務部和外匯局的統計,2019年我國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8,079.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折合1,171.2億美元,同比下降9.8%)。其中,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的6,53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7,629.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3%(折合1,106億美元,同比下降8.2%) [2] 。另一方面,盡管根據商務部2019年前11月份的數據顯示,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45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折1,243.9億美元,同比增長2.6%,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3] ,即在吸引外資方面在2019年前11個月仍然維持一定的增長態勢,但對外投資方面已經出現下滑趨勢,爆發于去年12月的新冠病毒疫情無疑將會對中國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和境外直接投資(ODI)在內的跨境投資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于已經承載下行壓力的中國境外投資而言,疫情影響可謂“雪上加霜”。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于當地時間2020年1月30日被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定性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第二十五條,該臨時建議將持續三個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早先在日內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可能朝任何方向發展”。從現階段的疫情發展看,很難判斷本次臨時建議期滿,即2020年4月30日,WHO會取消PHEIC定性。同時,盡管WHO明確不建議就本次疫情“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但目前世界多個國家實際采取了針對中國(或特定城市、地區)的人員入境限制或隔離措施,以及針對中國出口貨物設置貿易限制和管制措施,疫情下的中國跨境貿易和投資環境不容樂觀。而隨著疫情國際化,人員/貨物流動限制的范圍也在擴大,也因此給包括中國涉外投資在內的整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突發,來勢兇猛,且其下一步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遙想17年前,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對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橫向對比非典疫情影響下的相應跨境投資數據,結合本次疫情相關資料,以期對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中國跨境投資所受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和合理預測。
二、 新冠病毒疫情對于我國跨境投資的宏觀經濟數據影響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和蔓延,多個國家陸續采取了針對中國的人員出入境限制措施以及貨物清關限制等管控措施。理論上而言,相較于依賴“人”(人員)和“物”(貨物)跨境流動的跨境貿易而言,跨境投資因其側重于“財”(資金)的跨境流動的特點,區域性疫情往往并不限制跨境資金的合理流轉,這使得資本項下跨境投資受到本次疫情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
以2003年非典疫情為例:2002年12月5日,世界首例非典病人被發現,病程持續近8個月,持續周期約為2002年12月至2003年7月,累計確診病例為8,069例。“據商務部統計顯示,2003年上半年我國利用FDI投資仍穩步增長。1至6月全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877家,同比增長22.3%;合同外資金額510億美元,同比增長40.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3億美元,同比增長34.3%。截止今年6月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443,073家,合同利用外資金額8,790.1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82.21億美元” [4] 。根據聯合國大會常設機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簡稱“UNCTAD”)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受非典疫情影響,中國2003年FDI數據仍然實現增長,其較2002年的527.43億美金增加至535.05億美金(該數據不包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下同),增幅約為1.4447%。另一方面,中國2003年ODI數據從2002年的25.18億美金增加至28.55億美金,增幅約為13.3836%,通過上述數據來看,在不考慮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因素的情況下,2003年的非典疫情似乎并未對于中國跨境投資造成不利影響,而且正是在同一年,中國在2003年一躍超越美國和德國(詳見表I),成為全球吸收外商投資第一大國。
(表I 全球FDI 2002-2003年排名變化 [5] )
然而,是否真的如前面所列的數據一般樂觀,2002-2003年度中國跨境投資規模反而“逆襲”而上?為了解決這個疑問,下文我們再通過幾組參考數據來嘗試“還原”非典疫情對于中國跨境投資經濟的實際影響。
首先,我們嘗試將2002-2003年度FDI(外商直接投資)增幅數據與前后的2001-2002年度和2003-2004年度周期內變化數據進行對比(詳見表II),明顯的V型走勢揭示里其中端倪,即2002-2003年度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變化幅度雖為正數,但其增幅卻遠低于之前2001-2002年度的12.5%及之后2003-2004年度的13.3%,而成為對比周期內的漲幅“洼地”。
(表II 2001-2004年間中國吸引外商投資變化 [6] )
此外,考慮到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和體量較小,只有28.55億美金,所受疫情影響可能更難觀察。我們此處選擇以中國香港作為替代性樣本進行比對分析(詳見表III),基于考慮到內地和香港的緊密關系,以及中國香港也是除中國內地之外受2003年非典影響最嚴重的區域,更具備相似性。通過表格中的直觀數據顯示,中國香港的ODI規模在2003年相較前一年發生明顯的減少,跌幅為8.4011%,其ODI全球排名也從2002年的第9名滑落至2003年的第12名,非典疫情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
(表III 中國香港ODI 2002-2003年排名變化 [7] )
另外,我們再摘錄2001-2004年以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國別數據。2003年非典疫情影響范圍有限,非典疫情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國內地(5,327例)、中國香港(1,755例)和中國臺灣(346例)地區,境外受影響嚴重的國家主要是加拿大(251例)、新加坡(238例)、越南(63例)和美國(27例),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對中國內地的直接投資數據在2002-2003年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甚至在2003-2004年度部分國家(如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仍未能恢復2002年之前的對華直接投資金額。(詳見表IV)
(表IV 中國FDI 2001-2004年國別/地區排名變化 [8] )
我們可以繼續分析今年的情況。目前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韓國、日本、德國、美國、英國和荷蘭都位列2019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國別列表中的前十位(詳見表V),這些都是需要結合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蔓延態勢發展所需持續加以關注的國家。此外,部分境外國家或地區在第二階段之后受疫情影響加劇,考慮到部分發展中或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確診病例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爆發及持續態勢必然會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對華直接投資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
(表V 受新冠病毒影響國家與對華直接投資規模關系圖 [9] )
通過上面幾組數據綜合分析顯示,盡管跨境投資表現還必然受到疫情之外其他多種因素影響,但至少我們不能草率得出“疫情不會對疫情發生國跨境投資產生不利影響”的結論,甚至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直觀地觀察到疫情發生和跨境投資下滑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相較于17年前的非典疫情,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更為嚴重、蔓延更廣,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中國跨境投資的規模也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因此,受本次疫情影響下的中國跨境投資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局勢。
三、 新冠病毒疫情對于我國跨境投資的行業微觀影響
面對此次來勢兇猛的新冠病毒疫情,大部分行業都經歷了“最長春節假期”。某些非剛性需求的行業仍處于停工期。除了停工的短期影響外,通過2003年非典期間疫情對于當時中國各行業影響的梳理(詳見表VI),可以形成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對于各行業影響預判的借鑒依據。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正處在全球蔓延的第二階段,尚不清楚其結束時間,因此疫情對于產業的影響也能一定程度決定疫情中期或長期持續假設背景下,跨境投資中資本對于相關產業的不同關注度。
(表 VI “非典“市場下跌(左)和反彈期間(右)行業表現 [10] )
“在非典集中爆發而市場下跌期間,醫藥生物行業表現靠前,而餐飲、旅游、交通運輸等行業表現靠后;在疫情得到控制而市場出現反彈的階段,醫藥生物表現靠后,而餐飲、旅游和交通運輸行業表現靠前” [11] ,非典疫情之后,“非典時期受損較大的旅游業、零售業以及非典期間顯現商機的醫藥業和保險業等正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 [12] ,制造業、旅游和零售業、食品醫藥產業和保險業,以及出版傳媒產業成為外資著重關注的行業重點。考慮到部分產業吸引外資是源于當時促進外商投資新法的出臺(如2003年5月1日始施行的《外商投資圖書、報紙、分銷企業管理辦法》),結合目前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背景下的中國產業分布和構成,2003年非典疫情對于中國跨境投資影響有限也是歸因于當時中國參與全球跨境投資的規模和占比還有限。
然而,受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除了易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傳統行業,比如上文提及的餐飲、旅游等線下消費為主行業(主要來源于停業要求和人員隔離限制)損失較重外,也需要注重疫情利好線上產業的凸顯,比如視頻類產業、網絡游戲為代表的線上娛樂產業,以及電子商務、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和在線醫療產業等。2020年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2019中國作為全球GDP超過16%的貢獻者,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根據最新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簡稱“《負面清單》”)顯示,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已經減至40條,壓減比例高達16.7%,之前提及的很多線上利好產業多不屬于《負面清單》范疇內內容(或很多可以以科技公司外殼加以包裝的),可能會在疫情持續期間內或結束后吸引跨境資本投資的興趣。隨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中參與程度越來越高,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運轉的“宕機”必然會連鎖引發全球經濟的運轉受限,而疫情下凸顯的投資商機也必然引發新一輪全球性的投資爭奪。考慮到目前疫情全球蔓延的態勢,疫情可能會一定程度調整全球資本對于跨境投資標的的選擇,但是對于跨境投資整體的供需影響筆者認為僅僅是暫時的,并且是可以一定程度借鑒之前經驗的。
因此,數字會說話、資本不停息。參考2003年非典疫情對于中國跨境投資的數據,并加以比對分析,疫情對跨境投資的規模實現、產業選擇、國別選擇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相關影響,并可借以形成初步預判。以史為鑒的同時,也同樣不能忽視17年之后中國逐漸轉型的產業構成、新興產業的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被定性為“PHEIC”的臨時建議期滿后的評估結果等一系列新要素,這些新要素會成為準確評估本次新冠疫情對于跨境投資影響的關鍵砝碼。
[1] 信息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003/b59dbcc84ed1498292714975039dcdc9.shtml
[2] 數據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方網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2001/20200102932441.shtml
[3] 數據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方網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v/201912/20191202923875.shtml
[4] 中國經濟時報http://jjsb.cet.com.cn/show_10682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5] 數據整理自UNCTAD官網https://unctadstat.unctad.org/wds/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96740
[6] 數據整理自UNCTAD官網https://unctadstat.unctad.org/wds/TableViewer/tableView.aspx?ReportId=96740
[7] 數據整理自https://unctadstat.unctad.org/wds/TableViewer/tableView.aspx
[8]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國別(地區)統計[J].國際貿易,2002(03):60.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國別(地區)統計[J].國際貿易,2003(02):56.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國別(地區)統計[J].國際貿易,2004(03):61.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主要國別(地區)統計[J].國際貿易,2005(03):61.
[9] 前瞻數據庫https://d.qianzhan.com/xdata/list/xCxpyGuxu.html
[10] Wind資訊https://mp.weixin.qq.com/s/JXGSX7dgAPhIoo87fQ6jYA
[11] Wind資訊https://mp.weixin.qq.com/s/JXGSX7dgAPhIoo87fQ6jYA
[12] 中國經濟時報http://jjsb.cet.com.cn/show_10682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