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下午,上海律協國際貿易與自貿區專業委員會在上海市百匯律師事務所舉辦“國貿沙龍——法律外語培訓”系列講座之“法律外語培訓之美國數據抓取案例講讀”講座。
本次講座邀請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法律博士、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吳清卿老師主講,上海律協國際貿易與自貿區專業委員會委員婁耀輝律師主持講座。共60余位律師在現場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吳清卿老師向參會人員分享了講座涉及的英文法律術語,之后向大家介紹了講座的主要內容,主要包含數據抓取的含義、國內數據抓取案件簡介、美國經典數據抓取案件:HiQ v.Linkedin案講讀、和我國案例比較、互動提問環節共五個部分。
吳清卿老師向大家介紹了什么是數據抓取。數據抓取或數據爬取指從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自動提取信息的行為,通常包括數據集下載、API(應用程序接口)讀取、網絡爬蟲等技術手段,最終將數據存儲至本地或數據庫以供后續使用。其核心特征在于自動化獲取數據的能力,涉及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利用等生命周期階段。
隨后,吳清卿老師分享了國內數據抓取案例的情況,介紹了大眾點評訴百度案、新浪訴脈脈案、還有淘寶訴美景公司案。通過這些我國的經典數據抓取案例分析,吳清卿老師表示可以發現我們國家關于數據抓取類的案件,大多數引用的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一般條款,強調的更多是誠信原則和商業道德。
接下來吳清卿老師帶領大家詳細精讀了美國經典的數據抓取案例,即HiQ Labs,Inc.v.LinkedIn Corporation案。本案原告是名為HiQ Labs的數據分析公司,被告是全球最大職業社交平臺 LinkedIn。案件初始由于HiQ抓取LinkedIn的公開數據,LinkedIn向其發送停止函并封禁HiQ訪問,于是2017年HiQ申請初步禁令即請求法院允許其繼續抓取LinkedIn數據直至案件結束,并同步訴LinkedIn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干擾合同關系。LinkedIn 也反訴 HiQ抓取行為違反《用戶協議》中禁止自動化訪問條款、違反CFAA(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構成“未經授權訪問計算機系統”、利用LinkedIn數據開發競品也構成不正當競爭。
吳清卿老師結合美國法院的地圖,向聽眾介紹了本案的訴訟流程,通過“IRAC”方法,即通過Issue(爭議點)、Rule(法規)、Analysis(分析)、Conclusion(結論)四個方面來分析了美國法院對該案件的兩個判決,分別是2022年4月18日上訴法院的判決和2022年11月4日初級法院的判決。吳清卿老師總結認為初級法院關注誰對誰錯、如何賠償,而上訴法院關注初步禁令是否合法、聯邦法適用是否正確。關于該案的訴訟結果,上訴法院認可初步禁令有效性,認為CFAA適用限縮,即最高法院明確“訪問授權”需以技術防護為前提;在用戶協議方面HiQ獲有限數據訪問權,LinkedIn保留修改協議權利。關于本案的影響,吳清卿老師認為一方面在影響經濟層面,另一方面在技術與合規層面。
講座最后,吳清卿老師從數據權益歸屬、法律依據、司法判決結果三個方面總結了中美數據抓取案件三大核心差異分析,總結認為美國傾向于認可“沒上鎖的數據都可用”,而中國堅持“平臺的數據平臺管”。
分享結束后,吳清卿老師與在場的眾多律師開展了熱烈討論與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