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下午,市律協知識產權業務研究委員會與互聯網業務研究委員會在律協報告廳聯合舉辦的“4.26知識產權系列活動”之第一期講座。本次講座由知識產權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劉峰律師主持,講座主題為“中美近期知識產權案例解析及最新發展介紹”,主講嘉賓分別為MIRICK O’CONNELL律所的胡平律師及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的商建剛法官。兩位嘉賓先后使用同一份PPT,就相同案件講解美國和中國專利、商標、著作權案件的訴訟思路及法律環境差異 ,共120余名律師參加了此次講座 。
首先胡平律師從專利、商標及著作權三個方面介紹了美國近期的典型案例及近期發展與熱點,包括知識產權案件的管轄地認定、售后限制條款與專利權用盡的關系、商標注冊申請的禁止性規定、諸如啦啦隊服裝與應用程序接口等是否受著作權保護等內容,同時著重關注了上述各法律問題的立法變遷過程。
隨后,商建剛法官圍繞胡平律師分享的法律問題展開中國法域下的探討。商建剛法官同樣從專利、商標及著作權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近期的典型案例。不用于識別或區分來源的商標使用行為,不會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誤導或引發混淆,以致影響商標發揮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功能,不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侵權行為。同時,商建剛法官從案件審理實務角度出發,分享了一些常見實務問題。
在提問環節,為響應現場聽眾要求,胡平律師與商建剛法官繼續分享了侵權損害賠償的金額認定問題、馳名商標申請的注意點、商業秘密的認定等內容。
首先胡平律師從專利、商標及著作權三個方面介紹了美國近期的典型案例及近期發展與熱點,包括知識產權案件的管轄地認定、售后限制條款與專利權用盡的關系、商標注冊申請的禁止性規定、諸如啦啦隊服裝與應用程序接口等是否受著作權保護等內容,同時著重關注了上述各法律問題的立法變遷過程。
隨后,商建剛法官圍繞胡平律師分享的法律問題展開中國法域下的探討。商建剛法官同樣從專利、商標及著作權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近期的典型案例。不用于識別或區分來源的商標使用行為,不會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誤導或引發混淆,以致影響商標發揮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功能,不構成商標法意義上的侵權行為。同時,商建剛法官從案件審理實務角度出發,分享了一些常見實務問題。
在提問環節,為響應現場聽眾要求,胡平律師與商建剛法官繼續分享了侵權損害賠償的金額認定問題、馳名商標申請的注意點、商業秘密的認定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