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高清成人免费视频,日日碰日日摸,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免费观看在线黄色网,国产成人97精品免费看片,综合色在线视频

申請實習證 兩公律師轉社會律師申請 注銷人員證明申請入口 結業人員實習鑒定表申請入口 網上投稿 《上海律師》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務研究 >> 專業論文

P2P時代落幕后,借款人的權利義務何去何從

    日期:2023-11-08     作者:趙沖(金融工具業務研究委員會、上海市漢盛律師事務所)、余瑞(上海市漢盛律師事務所)

2020年11月中旬,中國銀保監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公開場合宣布,我國P2P網絡借貸機構正式清零,至此,P2P時代正式宣布落幕。在P2P清退的大背景下,筆者作為借款人的代理律師,辦理了多起借款人抗辯出借人合同糾紛案件。結合在類案中積累的實務經驗,筆者總結出如下p2p案件涉及的核心爭議要點及債務人主要抗辯思路:

一、P2P案件涉及的核心爭議要

(一)出借資金來源成疑

P2P平臺設立的初衷是為資金方與融資方提供資金融通的機會,為二者搭建合作的橋梁,P2P平臺原則不直接參與資金的流轉,出借人應為資金的實際提供方。但隨著利益驅動,平臺的業務模式逐漸演變成了由P2P平臺設立“資金池”吸收公眾資金再由P2P平臺借用關聯自然人名義對外出借資金,P2P平臺從提供居間服務轉為提供金融服務。基于該等業務模式的變化,P2P平臺從居間方轉為實際的出借人。在借款人提出名義出借人非實際資金出借方時,人民法院會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初步核查出借資金的來源,進而認定借款法律關系主體。

(二)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之爭

鑒于P2P平臺一般是將出借資金直接匯入借款人指定銀行賬戶或借款人平臺賬戶,故在此類案件中對于借款人身份一般不會有較大爭議。筆者之所以在本處提及此種情況,是因為筆者代理的個別典型案件中,存在P2P平臺將設立的資金池用于投資其關聯企業謀取利益,但P2P平臺用資金池進行關聯交易具有合規風險,而且平臺資金投資者對于關聯交易也多有額外的限制要求。故被投資公司多以相關人員的名義向P2P平臺借用資金,再由關聯人員將資金轉入擬投資公司。

在此情況下,即出現了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之爭,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出借人應向名義借款人追索債權,那么名義借款人能否脫離合同的相對性維護自己的權利。

(三)名義出借人、P2P平臺是否已經涉嫌相關經濟犯罪

P2P平臺借用名義出借人名義對外簽署合同、出借資金的行為往往具有常習性、營利性、出借對象不特定性等特點,其中不乏P2P平臺存在暴力催收、高額利息、套路貸等情況。該部分事實是人民法院在程序上比較注重的爭議要點,借款人應關注P2P平臺及名義出借人是否已經涉及非法放貸、套路貸等刑事犯罪。

(三)名義出借人是否以借貸為業,是否屬于職業放貸人

如法院傾向于認定借貸行為發生在名義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那么借款人需關注出借人的出借行為是否具備以下特征,該等特征亦為人民法院關注的爭議要點:出借人長期出借資金的行為是否已經構成以借貸為常業;是否通過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資金以賺取高額利息;出借人出借行為是否具有經常性、借款目的是否具有營業性等。

二、債務人主要抗辯思路

筆者近期剛辦理完畢一起較復雜的P2P借貸案件。在該案中,實際借款人與P2P平臺存在關聯關系,實際借款人遂委托名義借款人以其個人名義向P2P平臺借款,后實際借款人未能如期歸還借款,名義出借人遂起訴名義借款人要求其償還借款。筆者在本案中作為名義借款人的代理律師,基于對案件中涉及的核心爭議要點的逐條分析,主張名義借款人無需償還借款:

(一)借款的實際出借人為P2P平臺,名義出借人非適格原告

筆者代理案件中涉及的《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為P2P平臺及其關聯方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訂立的合同,其背后真實的意思表示是P2P平臺作為實際出借人,再由關聯方簽署形式上的為掩蓋非法目的的《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筆者據此主張的依據包括:

1、借款資金來源于P2P平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其本質特征為出借人提供資金,借款人歸還資金的行為。如名義出借人未能提供出借資金為其自有資金的客觀證據,則P2P平臺應為借款資金的實際出借人。

2、名義出借人與P2P平臺不存在委托發放借款的事實

案涉《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約定的資金出借路徑,是由名義出借人直接支付借款至借款人,同時名義出借人未提供其他證據證明涉案借款是由其委托P2P平臺代為出借。

3、P2P平臺無法直接發放貸款,遂以關聯方名義簽署形式上的為掩蓋非法目的的《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P2P平臺無法直接發放貸款,P2P平臺遂通過關聯方名義對外簽署形式上的為掩蓋非法目的的《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并由平臺對外實際發放借款。

4、《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屬無效合同,其背后隱藏的真實法律關系為P2P平臺作為實際出借人向借款人出借資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三項規定,案涉《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屬無效合同,P2P平臺為案涉借貸法律關系項下實際出借人,本案的借貸關系只發生在P2P平臺和實際借款人之間,基于合同的相對性,只有P2P平臺能夠向合同另一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

5、退一步講,即使法院認定借貸關系發生在名義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因P2P平臺面臨良性退出的監管要求,名義出借人享有的債權也會因P2P平臺的代償行為而消滅,名義出借人無追償權

在筆者辦理的該案庭審中,P2P平臺員工當庭陳述,為滿足上海金融辦的監管要求,P2P平臺原有的P2P借貸業務已經由P2P平臺全部代為清償,名義出借人對該代償事實亦未提出異議。P2P平臺的代償行為從結果上達到了名義出借人債權的實現,借款人債務的消滅的行為目的,其行為符合第三人代為清償債務的法律特征。故P2P平臺代為債務人清償債務的行為,產生的法律關系應為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法律關系,名義出借人享有的債權因P2P平臺的代償行為而消滅,相應追償權業已轉移至P2P平臺。名義出借人依然不具備適格當事人的資格。

綜上,筆者在該案中主張案涉借款的實際出借人應為P2P平臺,名義出借人非本案適格原告。

(二)在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之爭的情況下,名義借款人非本案適格被告

筆者代理的該案中,實際借款人與名義借款人簽署了《委托協議》、《證明函》等文件,委托名義借款人以其個人名義向P2P平臺借款,后名義出借人根據《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起訴名義借款人要求償還借款。我方主張名義借款人是作為實際借款人代理人簽署的《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簽署時名義借款人及P2P平臺知悉代理事實,《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直接約束實際借款人。筆者據此主張的依據包括:

1、實際借款人與名義借款人之間存在委托代理法律關系

根據案涉《委托協議》、《證明函》,實際借款人委托名義借款人以個人名義簽署《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由實際借款人承擔。

(1)委托事項所涉及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償付責任。

(2)委托事項涉及借款關系各方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并承擔全部法律責任。

2、實際借款人與P2P平臺具有關聯關系,其直接向P2P平臺借款不符合監管規定,遂委托名義借款人以個人名義向P2P平臺借款

該案中,實際借款人之所以委托名義借款人以個人名義向P2P平臺借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案涉《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簽署時,P2P平臺要求從平臺上進行借貸的主體都應為自然人;二是實際借款人和P2P平臺具有關聯關系,案涉借款簽署時,實際借款人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同時是P2P平臺監事、實際控制人、原大股東,P2P平臺對外出借的資金并不是P2P平臺自有資金而是P2P平臺資金池中歸集的投資人資金,P2P平臺如果將資金池資金直接出借給實際借款人屬于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該行為是監管明確禁止的,同時平臺投資人也不會同意P2P平臺進行關聯交易。

3、名義借款人基于對實際借款人及其實控人的信任,在P2P平臺、名義出借人知悉相關委托代理文件的情況下,遂同意作為代理人簽署《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

該案中,名義借款人考慮到實際借款人與自己存在業務合作;b.實際借款人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與名義借款人共同投資了其他公司,實際借款人及其實控人在委托名義借款人時,已明確告知了名義借款人不會出現任何法律風險。基于該等事實,P2P平臺、名義出借人在《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簽署時對于實際借款人與名義借款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是明知的,故名義借款人覺得沒有什么風險,同時又能加強與實際借款人的合作關系,遂同意接受實際借款人的委托以個人名義和P2P平臺、名義出借人簽署相關借款協議。

4、名義借款人業已將收到的款項實際轉付至實際借款人

《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簽署后,名義借款人一收到P2P平臺支付的款項便將借款轉付給了實際借款人。

5、實際出借人在訂立《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時已知道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之間的代理關系,該協議直接約束實際出借人和實際借款人

《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簽署時,名義出借人為P2P平臺股東、法定代表人,實際借款人的實控人為P2P平臺監事、實際控制人、原大股東,且名義出借人現在還擔任實際借款人監事,名義出借人、實際借款人及P2P平臺之間存在直接關聯關系。實際借款人安排名義借款人簽署《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委托協議》向P2P平臺借款的事實,名義借款人、P2P平臺均是明知的。

綜上,筆者根據《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條規定,主張名義出借人在訂立《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時已知道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之間的代理關系,該協議直接約束名義出借人和實際借款人。

(三)名義出借人涉嫌犯罪,該案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

筆者在該案中,通過核查中國裁判文書網中關于名義出借人、P2P平臺為當事人的案件,發現名義出借人在若干案件中均被人民法院認定為涉嫌刑事犯罪,裁定駁回其起訴,并移交公安機關處理;或因名義出借人不服再審裁定,被上級人民法院以涉嫌非法發放貸款等違法犯罪,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圍裁定駁回上訴。

綜上,筆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十條規定,主張名義出借人通過P2P平臺出借資金的行為涉嫌犯罪,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應當裁定駁回起訴,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四)如法院認定《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直接約束名義出借人與名義借款人,因名義出借人屬于職業放貸人,《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違反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規定,也應屬無效。

該案中,筆者核查了中國裁判文書網載明的名義出借人作為當事人涉及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情況,僅公開渠道顯示其涉及的民間借貸訴訟案件就已過百件。

同時結合裁判文書網判決查明的事實,名義出借人的出借行為已具有如下特征:

1、名義出借人通過P2P平臺與眾多主體簽訂《借款合同》,出借對象系社會不特定對象。

2、名義出借人向眾多不特定對象出借資金的行為具有常習性、營利性的特點。

3、名義出借人用于借貸的資金的來源系P2P平臺通過吸收或變相吸收他人資金。

根據《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53條規定,出借人不能以借貸為常業,更不能通過吸收或變相吸收他人資金用于借貸,觸及需經有權機關批準從事的金融業務范圍。而名義出借人的民間借貸行為不屬于以自有、合法收入的資金進行的偶發性借貸,其作為職業放貸人通過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資金以賺取高額利息,其出借行為具有經常性,借款目的具有營業性,且根據筆者當庭提交的人民法院裁定書亦表明其出借行為伴隨著套路貸、高利貸、非法吸收或變相吸收他人資金等違法行為,名義出借人的出借行為已經擾亂了金融、經濟秩序,危害了社會穩定,應屬無效。

綜上,筆者主張名義出借人的出借行為屬于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違反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十九條的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該條規定直接關系國家金融管理秩序和社會資金安全,事關社會公共利益,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案涉《融資及居間管理協議》違反了該強制性規定,應認定為無效。

筆者代理該案歷時近兩年,期間歷經多次庭審,原告最終撤回起訴。筆者以為P2P時代的落幕,并非借款人就可以欠款不還,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在P2P清零,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維護出借人合法權益的政策背景下,我們也應正視對于借款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